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这字字千钧的理念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全国的山山水水间生根发芽。年初,重庆市委在“新春第一会”上作出部署: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上游新闻将深入挖掘现代化新重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炼金术”,策划推出《绿水青山炼金记》系列报道,奏响美丽中国建设中“渝”众不同的生态“最强音”。
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发展的浪潮中,重庆国际生物城正以独特的生态禀赋与创新实践,演绎着一场从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动变革。
这座位于巴南区木洞镇的产业园区,曾因纺织、机械等传统产业陷入发展瓶颈,如今却围绕“生物、生命、生态”主题,创新打造“长江经济带生物产业联盟”,构建起以生物药为核心,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为特色的“1+3+N”产业体系,以专业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努力打造成为长江流域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国际生物城,成为了带动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名片,在高端生物药领域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为全市产业迭代升级打造新引擎、培育动力源。

重庆国际生物城成功背后的故事,不仅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更是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一次深刻探索。
2011年,重庆国际生物城成立之初,主要是采用“一心、两片”的空间结构布局模式,原规划发展机械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产业,然而技术落后、产能产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不高……一系列发展困境接踵而至。

面对国家战略布局中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机遇,巴南区超前谋划,落实“三生融合”理念,构建“一核一轴一湾,一带两片五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这一规划不仅避开了生态保护红线、四山保护区、四大家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还将明月山、长江、五布河等自然资源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依托“30分钟直达机场、20分钟通达果园港”的立体交通网络,依山傍水的生态本底,成为了吸引高端生物医药项目的重要磁极。
重庆国际生物城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结果。在制度层面,园区建立了一套动态调整的生态环境准入机制,例如充分的利用重庆市“三线一单”智检服务系统精准识别出木洞片区北侧0.31公顷为优先保护单元,其中0.23公顷为生态保护红线公顷为长江重庆段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调整规划方案避让核心保护区。

同时推行“负面清单+服务清单”管理模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不予入驻,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会主动帮企业做好项目环保研判。重庆国际生物城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不符合准入要求的企业会当下否决,例如某液晶单体纯化项目,预计投资约5亿元,生物城公司研判项目不符合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禁止新建化工项目”,不予准入,也避免了企业前期经济投入,节约了建设成本。这种“刚柔并济”的管理智慧,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释放了发展活力。
技术创新则是破解生物医药环保难题的关键钥匙。针对制药废水高浓度、成分复杂、难降解的特性,园区率先对污水处理厂进行工艺升级,从改良型氧化沟改进为AO+MBR+活性炭吸附工艺,使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与此同时,累计建设配套废水收集管网30公里,做到区域全覆盖,确保废水应收尽收,稳定达标排放。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环保瓶颈,更催生了新的产业生态,以盛清水处理科技公司为例,其通过废酸综合利用技改项目,年可利用钛业硫酸9万吨,减少钛石膏产生5万余吨,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重庆国际生物城从始至终坚持“生态即生产力”的发展理念,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生物产业联盟”,整合东部研发资源与本地产业化能力,形成医研企一体化合作模式。智翔金泰、博唯生物、宸安生物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HPV疫苗、高端抗体药物、长效胰岛素等国内领先的拳头产品在此落地生根。
这种“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更推动了生态价值的显性化。作为全国绿色工厂,重庆百亚卫生用品有限公司在产业升级改造的过程中,积极降低产品综合能耗。2024年,厂房建成2.66GW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累计发电量为175万千瓦时,自用消纳率97%,约等于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1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18吨,同期还建成空压机余热回收系统,保证全厂800余名员工全天热水使用。建成后,每年减少燃气费用支出约21.6万元,同时减少标准煤使用约12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81吨,切实将碳减排量转化为可量化的环境效益。
作为全市首家生物药领域的科创板上市企业,重庆智翔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采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替代不锈钢反应器,显著减少清洗用水量,而生产废水则采用“高温灭活 + ABR + 两级AO”组合工艺进行深度处理,实际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企业的绿色实践,既是对园区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成为推动区域整体能效提升的微观动力。他们将环保投入转化为生产效率,技术创新催生经济价值,让每度电、每滴水都成为滋养可持续发展的养分,最终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